在清末民初风云激荡的岁月里,洪门领袖胡郎秋以金华山开山山主的身份,在浙江金华建立起革命据点。这位胸怀家国的江湖豪杰,深知革命事业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,于是以”木杨城”为旗号,开创了一系列实业品牌,既为洪门筹措经费,又为洪门兄弟谋生计,更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打响了民族品牌的名号。

木杨城客栈是胡郎秋最早创办的实业之一。这座位于金华城中心的客栈,外表与普通旅店无异,实则是洪门志士的秘密联络点。客栈采用传统江南建筑风格,青砖黛瓦间暗藏玄机——地窖设有密室,专供革命党人议事;后院马厩常备快马,便于紧急联络。更巧妙的是,客栈账房先生皆为洪门成员,通过房费结算、物资采购等日常经营,将各地汇来的革命经费化整为零。据《金华地方志》记载,木杨城客栈鼎盛时期每日接待商旅逾百人,年盈利折合白银三千余两,其中六成秘密输往同盟会。
随着客栈生意兴隆,胡郎秋又相继创办了木杨城酒坊与茶庄。酒坊选址金华城南双龙洞附近,取优质山泉酿造高粱酒,其独创的”三蒸三酿”工艺使酒体清冽甘醇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酒坛底部均烙有暗记,装满银元的特制酒坛通过漕帮船只运往长江各口岸。茶庄则依托金华丘陵地貌,种植云雾茶,精制而成的”木杨香片”不仅行销江浙,更通过上海租界的洋行远销南洋。现存于金华市档案馆的1912年贸易单据显示,仅茶叶一项年出口量就达1200担。
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木杨城烟草局。胡郎秋借金华盛产烟叶之利,引进英美烟机,生产”金华山”牌卷烟。烟盒内暗藏反清标语,通过商路网络传遍大江南北。这种”香烟传讯”的方式,既避开了清廷密探的耳目,又通过烟草销售获取丰厚利润。据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记载,1911年前后,木杨城卷烟已占上海中低端烟草市场11%的份额。



在众多产业中,木杨城糕点坊堪称民生典范。胡郎秋重金礼聘苏州糕点师傅,结合金华本地食材,创制出”火腿酥””桂花定胜糕”等特色点心。糕点模子暗刻”木立斗世”字样,成品上若隐若现的革命口号,成为市井百姓茶余饭后的隐秘谈资。更令人称道的是,糕点坊长期免费培训贫民子弟,其”前店后厂”的模式带动了上百户家庭就业。木杨城面包是当时浙西、皖南一带唯一的西式糕点品牌,也是当地人第一次吃过的西式糕点。现存于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的《金华饮食志》手稿中,详细记载了木杨城糕点二十八种传统配方。
最显胡郎秋商业胆识的,当属在上海开设的木杨城面包房。这位洪门山主敏锐察觉到西式点心在租界的流行趋势,高薪聘请德国面包师,研制出融合中西特色的”金华火腿面包””龙眼奶酥”等产品。面包房二楼特设雅座,表面是商贾洽谈之所,实为革命党人接头地点。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,黄兴曾在此秘密会见江浙革命党人。据《申报》1913年报道,该面包房日销面包两千余个,成为上海滩四大西饼店之一。
这些实业经营中,胡郎秋展现出非凡的商业智慧。他首创”联号经营”模式,各产业间原料互通:酒坊酒糟用作糕点酵母,茶庄茶末制成茶香卷烟,形成完整产业链。在资金运作上,他通过”标期”制度(商帮间定期结算的金融方式)实现资金快速周转。更关键的是,所有账目采用洪门暗码记账,表面是商业往来,实为革命经费调度网络。
木杨城系列品牌的成功,不仅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持(据同盟会财务报告显示,1910-1912年间金华洪门共输送经费折合银元12万余),更开创了民族实业与革命事业相结合的先河。胡郎秋曾对洪门兄弟说:”经商如用兵,货殖似布阵。”这种以商养义、以义促商的理念,对后来宁波商帮、潮汕商帮支持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时至今日,在金华古子城历史街区,复建的木杨城客栈仍保留着当年的格局。游客们品尝着按古法制作的木杨城糕点时,或许不会想到,这些香甜的滋味里,曾蕴含着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传奇。而上海多伦路某栋百年建筑墙角的”木杨城”三字斑驳铭牌,仍在诉说着民族资本与革命理想交织的峥嵘岁月。
发布者:人民头条 ,转转请注明出处: https://news.rmtt.org.cn/audio/2025/07/19/archives/19866